张三丰的历史传说

三个臭皮匠,顶不上诸葛亮,这里收录百家精彩论述。
版面规则
三个臭皮匠,顶不上诸葛亮,这里收录百家精彩论述。
回复
小牛探花
帖子: 1158
注册时间: 2019年 5月 14日 15:54

张三丰的历史传说

帖子 小牛探花 » 2019年 6月 3日 15:06

zhangsanfeng.jpg
zhangsanfeng.jpg (75.91 KiB) 查看 2140 次
能够让一朝各代皇帝念念不忘,频频下诏求访、赐封号,甚至修宫建庙表示尊奉,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唯有张三丰!


1


神乎其神的法力、长生不老的秘密,让一百多岁的张三丰,成为声名远播的大道真仙。

明朝二百多年间,几乎每位皇帝为见张三丰一面,都诚心访求,那么这位盖世真人又是怎样回应的呢?

开国皇帝朱元璋坚信自己是在神明的保佑下平定天下的,(朱元璋打天下时周颠仙人就屡屡帮助),对道教神明非常尊崇。

他久闻张三丰大名,在洪武十七年(1384年)下诏求访,开历代明帝寻隐访圣之先河。次年,他命张三丰弟子上武当山恭请;洪武二十四年,他遣使继续寻访,并直言「有张玄玄(张三丰别名)可请来」。但张三丰一再「抗命」,不肯现身。

明成祖朱棣继承父志,终其一生寻找张三丰,是寻访时间最长、礼遇规格最高的明帝。在登基的第三年,他便下旨遍访天下名山;之后又派遣张三丰的旧相识、官员胡濴在民间四处查访,只为一睹张三丰尊容。张三丰行踪不定,多年来没有回音。

求见真仙的愿望与日俱增,成祖认为张三丰的修为和道德是古往今来第一人,又派其弟子孙碧云到武当山静候仙驾,并带去一封辞真意切的书信。张三丰仍未露面,却让弟子送来一封珍贵的回信,阐述修身养德的道理。他说,成祖是福德无疆的皇帝,希望他能用心治理国家,为民造福,而清心寡欲、重视德行正是长生之道。

能够得到帝王青睐是无上荣耀,但张三丰以布衣之身多次拒绝皇帝的好意,背后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?《三丰先生本传》有句话:

盖帝王自有道,不可以金丹、金液,分人主励精图治之思。


天地、人神有各自的法则,皇帝的职责是治国有道、为民造福,不应为追求小能小术分散处理政务的精力。

张三丰迟迟不肯现身,不图虚名,更不倨傲不群,而是出于极大的慈悲,真正为人间万民出发而做出的选择。不过,成祖最终成为第一个见到张三丰的明帝,他是靠什么打动世外高人的心呢?

永乐九年(1411年),成祖在京城兴建宫殿的同时,做了一件大事,史称「北修故宫,南修武当」。在改朝换代之际被战火毁坏的武当山,很快变成一座恢宏壮观的仙山琼阁。成祖也将对张三丰的景仰投注到这场规模宏大的工程中。在张三丰曾经修道的旧址,成祖建起玉虚宫和遇真宫。这一举措,可说是武当历史上第一例,也几乎是帝王供奉道人的最高礼遇。

而另一边, 胡濴奉旨在外十年,一直无缘见到张三丰,永乐十四年(1416年)胡广又奉命继续寻访。诚惶诚恐的胡广一接到圣旨,就日夜兼程赶到武当山,流着泪焚香祷告,祈求张三丰了却明帝的夙愿。

明代君臣的诚挚感天动地,张三丰终于出现。

他让胡广回京复命,随即神秘隐去。就在胡广返回的途中,张三丰日行千里,顷刻间出现在北京金銮殿上。成祖知道此人正是张三丰,欣喜地请教道法。张三丰为他吟唱一曲名为「访道求玄走尽天涯」的道教仙歌,便从容走下台阶,飞身离去,留下七彩祥云,经久不散。

成祖君臣啧啧称奇,他们更加坚信世间真的有神仙存在。

金殿飞升的神迹,大大激励后代明帝寻访仙人的信心,他们或者加赐封号,或者建宫祭祀,延续明朝尊崇道教、礼遇真人的传统。而张三丰感念帝王赤诚,偶尔显圣相见,教化、规劝皇帝,让他们专注国事、勤政爱民。

比如,明中期的英宗有缘见到容颜未改的张三丰,告诫自己修己安人,驱邪归正,随后即隐去。

天启初年,熹宗因政事不顺,在宫中设祭坛求仙,幸见张三丰真容。熹宗叩拜说:「真仙教我,真仙护我。」得到张三丰的一番指点迷津的密语。

关于张三丰的封号,英宗加封 「通微显化大真人」,宪宗封「韬光尚志真仙」,世宗封「清虚元妙真君」,熙宗又封「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」。

这一连串名字对于张三丰来说如同浮云一般虚幻,然而却反映明人对仙家高道真挚的崇敬之心。


2


南怀瑾老师说,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,无可救药时,出来“拨乱反正”的都是道家人物。

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,会发现一个秘密。每一个朝代,在其鼎盛的时候,在政事的治理上,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,简言之,就是“内用黄老,外示儒术”。自汉、唐开始,接下来宋、元、明、清的创建时期,都是如此。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,是黄(黄帝)、老(老子)之学,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。而在外面所标榜的,即在宣传教育上所表示的,则是孔孟的思想、儒家的文化。但是这只是口号,只是招牌而已,亦可以旁借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市井俚语来勉强比拟,意思就是,讲的是一套,做的又是另外一套。

……

我们看中国历史,汉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,都是由“三玄”之学出来用世。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,有一个不易的法则,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,无可救药时,出来“拨乱反正”的人物,都是道家人物。

不过,他们有他们的一贯作风—“功成,名遂,身退,天之道也。”

帮助人家打好天下,成功了,或在私人事业上,帮助别人发财,当上了老板,然后自己飘然而去。

如商汤时的伊尹、傅说,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,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,汉朝开国时的张良、陈平,三国时的诸葛亮,都是道家人物。

姜太公与范蠡,完全做到了“功成,名遂,身退”的“天之道”;张良则差一点,最后欲退而不能,本事不算大;至于诸葛亮,他的立身处事,完全是儒家的态度,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恰如其分。

次如唐代的魏徵,明代的刘伯温,清朝的范文程,等等,还有许多不可知、不可数的道家人物。

数十年前,国内流行一股研究明史的风气,其实研究断代史,以明史最难研究,如果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研究对象的中心,那就要注意一般编史书的人不大采用、而是朱元璋亲自写的几篇文章,的确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。

在这几篇文章中指出,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,有几个道人。

实际上,他们都是表面上装疯卖傻的道家人物。

其中一个是周颠,江西建昌人,人们只知道他姓周,不知道他的名字,因常在市街上疯疯癫癫,便叫他周颠,实际是一位学道家神仙之道的人物。

朱元璋曾多次试验他,一次把他放在蒸笼里,再罩上一口大缸,用热水蒸了半天,朱元璋认为该已经蒸熟了,移缸揭开蒸笼观察,不料他竟在里面作蒸汽浴,和现在流行的桑拿或土耳其浴一样,满身大汗,对朱元璋说:“你好!你的事业可以完成了。好舒服啊!”朱元璋对他无可奈何。

但朱元璋每次遇有困难,他都会出现,助一臂之力。像打陈友谅的时候,他也跟着一路去,朱元璋心想,这疯子出现就会遇上麻烦,这次去打陈友谅,本来是一场艰苦而危险的战争,他又来了,可真讨厌,于是想把周颠沉到江里去。朱元璋带兵到了南昌,他还是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。

果然,在战场上千钧一发之际,他又帮了朱元璋的大忙。

这些人物,因为太神话化了,而编写正史的,多为儒家人物,由于他们的传统观念,对于这许多史实,都不收罗进去。

事实上,朱元璋本人的著作中,所描写的这类史料很多,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…

回复